AI浏览器工具

华为发布鸿蒙4,把用户和APP们都爽到了,服务和体验又有新花样

  • 时间:2024-12-24 11:41:53
  • 来源:AI浏览器工具
  • 作者:啊哈哈哈
  • 您的位置:首页 > AI教程资讯 > 华为发布鸿蒙4,把用户和APP们都爽到了,服务和体验又有新花样

    华为鸿蒙4一发布,人机交互又有新花样了。

    接入大模型的智慧助手小艺,不仅能流畅对话,还能直接推荐美食APP里的餐厅。

    或者是刚走到商场,就看到手机推送了附近商家的优惠券。

    再或是想要开车加油,只需点一下服务入口,就能看到周边加油站信息。

    加完油后无需下车,手机一键完成支付。

    以及现在收到缴费提醒,也能直接从短信界面跳转到缴费入口,不用再自己找APP。

    总之全新的鸿蒙4,不仅智能味儿超级浓,而且还变得非常“贴心”,仿佛能读懂我们拿起手机那一刻要干啥。

    在最新一届华为开发者大会(HDC.Together)上反复提及了一个概念,它就是服务分发。

    从普通用户角度来看,服务分发可以简单理解为将APP的内容拆分,融合在整个操作系统中。

    通过服务分发,生活缴费可以单独被放置在负一屏上,手指一拉即可看到;或者是收到缴费短信提醒后,从这一界面即可跳转到付费入口。

    这样一来,就不用再自己闷头找对应APP和功能,省去很多繁琐步骤。

    对于行业伙伴和开发者来说,服务分发则是让应用内容更容易被普通用户看到、使用。

    比如银行APP,日常被使用的频率相对较低,很多人都不熟悉其操作界面。

    这就导致即便APP中提供了更加丰富完善的功能,但是普通用户能感知到的还是其基础功能。

    基于服务分发,可以将APP中的功能入口直接放置在对应使用场景里,比如收到银行卡的账单信息后,系统会同步给出记账、借钱等服务入口。

    这样一来,银行APP各类功能被使用的概率,就能得到明显提升。

    所以,服务分发是基于HarmonyOS、软硬件入口及场景感知的能力,面向伙伴/开发者打造的业务分发方案,能将服务连续直达给用户,以提升日常使用体验。

    它围绕大家的需求主要分为两类:

    中心化入口分发:负一屏服务宫格场景化入口分发:负一屏实时状态、小艺建议、双击电源键等

    其中,中心化入口是为各类服务提供了一个“集中地”,方便直接查找。

    鸿蒙系统中,只需在屏幕上向右一滑,就能调出负一屏。

    其中,发现界面提供了多种常用服务,包括手机充值、挂号、加油等,并对不同服务进行了分类,展现上更直观。

    场景化入口就是以各个实际使用场景为中心,根据对用户使用习惯和意图的判断,将不同服务融入到整个场景中。

    假如今天要坐一班航班飞往深圳,系统会首先将航班信息以实时状态栏的形式,固定在负一屏“我的”界面,并把优先级设为最高。

    实时状态中会展示航班的基本信息及进度。

    这样一来就无需在赶飞机时,手忙脚乱自己从APP里找信息,也不容易错过航班变更提醒。

    而基于对航班实时状态栏的分析,系统也会感知时间、地点等信息,给用户推送目的地天气、落地打车等服务。

    而且实时状态卡片支持分享,家人朋友也能即时知道航班信息和进度。

    这样一来,到外地旅行这一场景中可能涉及到的各种服务,就被自然串联了起来。

    另一个比较典型的场景是停车缴费。

    基于鸿蒙系统的服务分发,可以实现在车辆进入停车场后,就通过实时状态形成强提醒,告知用户停车场收费标准等更多信息。

    当车辆停好后,这个卡片也会保持在负一屏上,方便随时查看停车时间费用、车辆位置等,并且提醒即将跳费、快捷跳转到缴费界面。

    还有在医疗场景下,在收到挂号短信后,就能直接跳转到医保卡界面;或者是双击电源键,也会弹出医保卡二维码,方便快速就医缴费。

    值得一提的是,如上这些体验并不局限于手机端。

    如华为手表也推出了弦月窗,可以展示实时状态。汽车端同样可以显示各种服务情况。

    那么问题来了,鸿蒙系统中的服务分发,是如何实现的?

    从一系列展示效果中不难感受到,鸿蒙系统想做的服务分发,连续、智能化、深入场景是三大要素。

    想要实现这些,从技术维度来看,也需要3方面支持:

    场景感知意图框架服务本身

    首先来看场景感知,具体包括行为偏好、位置、环境等。

    这些感知信息会被输入到意图框架中,辅助意图判断。

    华为强调所有的场景感知都是在端侧进行、不会上云,可以很好保护用户隐私。

    其次来看服务本身。

    针对不同垂直领域,需要服务方来提供对应的服务内容页、服务参数,才能和意图框架进行匹配。

    最后,重点是意图框架。

    它基于对**系统感知、大模型等能力构建全局意图范式,实现对用户显性与潜在的意图理解。

    并且能及时、准确地分析出的意图需求传递给服务方,以匹配合时宜的服务,由此提供进阶场景体验。

    它包括意图学习、理解、分发三个过程。框架可分为3层:

    **系统感知:位置、多设备感知,用户习惯、意图共享;全局意图范式:AI大模型、AI推理框架、端云协同;进阶场景体验:多入口协同、服务智能组合、场景编排执行。

    具体功能包括意图调用和意图共享。

    一方面,HarmonyOS可通过意图调用,调用API请求(查询、拉起、执行)服务;

    另一方面,服务方也可将意图共享给系统,如内容数据实体、用户事件和用户习惯等。

    在交互上,意图框架现在也和小艺打通,能够支持多模态输入。比如询问小艺旅游攻略时,她可以根据大模型的回答内容分发旅游服务卡片。

    以智能推荐视频服务为例,意图框架的具体工作机制如下:

    端侧会记录用户观看视频的习惯,掌握其中的规律。

    比如经常观看视频的时间、位置、设备状态(是否戴耳机)、运动状态(静止/乘地铁)、习惯标签等。

    然后系统通过信息学习到用户观看视频的规律,在合适的时机以小艺建议向用户推荐续播卡片,用户点击卡片后通过意图调用拉起视频播放页面。

    据了解,鸿蒙系统首批发布的意图范围,包括13个垂域、32意图项。主要包括视频、游戏、旅游、音乐、银行、电影票等常用场景。

    如同程旅行、健康160等作为首批共建伙伴,加入华为鸿蒙生态,相关应用即将登陆鸿蒙系统的多个使用场景和设备平台。

    实际上,服务分发带来的好处不仅体现在直接的用户体验上,对于行业伙伴也是一次新增长机会。

    在2023华为开发者大会(HDC·Together)大会主题演讲上,华为终端BG CEO余承东分享,新浪财经元服务活跃用户增长了6倍,喜马拉雅元服务活跃用户增长11倍。

    今年旅**业全面爆发,同程旅行作为国内两大旅游平台之一,也在这一时刻全面拥抱鸿蒙生态。

    同程商旅副总裁白志伟表示,旅**业本身就是服务业,这种强服务属性对时间有更高要求。

    随着时间变化,服务的价格也会发生很**动,所以旅游服务天生就对服务分发有更迫切的需求。比如同一趟航班的价格,在半个小时内就可能发生变化,消费者需要及时接收到相关信息。

    换言之,在旅**业内,服务需要更加主动找人。

    基于鸿蒙生态下的服务分发,同程旅行提供的机票、酒店、火车票等服务,可以展现在负一屏的服务宫格里,也可以通过负一屏的搜索精准直达。

    同时,在华为日历、华为天气等与旅行相关的场景里,基于用户操作和意图分析,推荐相关旅行内容。

    总之,通过鸿蒙系统中的服务分发,同程旅行能够更快一步实现“服务找人”。

    这也满足同程当下的自身发展需求。经过10年移动互联网发展,旅行APP的基本服务都已搭建完成,如今大家比拼的正是如何触达更多用户、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。尤其在旅行需求爆发的当下,主动、快速、连续响应,都格外关键。

    当然同程方面也表示,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用户不喜欢推荐功能,更愿意手动查找,系统则会降低主动推荐的频率。

    这也是华为对服务分发的解读里,始终在强调一件事:怎样既保障服务又不打扰用户?

    华为终端云服务支付BU总裁马传勇已经有了明确答案:即点即用,用完即走。

    但想要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,这意味着鸿蒙系统需要构建一套全新的操作系统、一套全新的调度机制,才能实现从“人找APP”到“服务找人”的丝滑转变。

    目前华为和广大行业伙伴合作共建,正是为了加速这一路径的探索。

    但改变也不会局限于此——

    用马传勇的话来说,这不仅仅是将常年的技术积累在鸿蒙操作系统中全面落地,更是大家一起搭建服务新架构、新操作逻辑的一个机遇。

    想要解析如何重新定义互联网服务,还得先回到最初的问题:

    为什么“服务找人”模式会是未来?

    直接原因来自用户需求。

   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,我们的生活几乎已经离不开APP,聊天、购物、缴费、就医等生活场景,都关联着至少1个APP。

    所以现在也是一个“APP爆炸”的时代,一部手机上动辄装了几十个应用。

    这其中,大约只有不到10个APP,是我们经常会使用且熟悉操作的。另外很大一部分都属于刚需但小场景应用。

    最典型的就是银行类APP。

    虽然内部服务也非常丰富,但是我们很少主动去使用。

    不过这部分没有触及到的应用,不一定就是不需要的,只是海量应用服务太过让人眼花缭乱,用户自己去感知的成本太高。

    这就是“人找APP”模式当下面临的挑战。

    更为深层的原因来自行业方面。

    随着各类APP层出不穷,整个社会如今都在进行IT化,各个行业都进入“不APP化就会掉队”的现状。

    但并不是所有场景,从一开始就适合线上化。

    比如加油场景,现状仍以线下支付为主,用户付完即走。

    可是汽油价格、加油优惠等又是车主非常关心的信息,它们具有较强的时效性,完全适合融入到应用服务里。

    这反映出,传统的“货架式”APP模式,并不适用于所有场景,新的模式亟需出现。

    与此同时,AI在互联网应用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。

    推荐算法助攻APP完成最新一轮升级。搜索引擎也在向着智能化、个性化趋势发展。如今随着大模型趋势爆火,更让人看到了应用服务“千人千面”化的可能。

   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,“服务找人”模式为何被热议推崇。

    搜索技术兴起,带来互联网广告的商业繁荣,正式拉开“人找服务”模式的大幕。

    推荐算法的流行,带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下APP全方位爆发和商业繁荣。其中一些APP摸索出了服务找人、服务分发、推荐机制,开辟出一条新道路,抖音正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。

    不过这种“服务找人”还只局限在APP内。

    现在,大模型时代开启,不仅是所有APP值得用AI重做一遍,甚至是更底层的OS系统,也值得接入大模型。

    因为这样能让服务找人,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局全场景,让服务更加精准被分发到需求者手中。

    而对于应用服务方,想要赢在这个时代、迎来新一轮商业爆发,就必须要抓住趋势。

    怎么做?找到靠谱的伙伴很重要。

    如何判断谁靠谱?标准无外乎技术硬、场景全、生态好。

    在这几个方面,华为都有深厚积累和优势。

    首先华为鸿蒙已经在服务分发上打下了一定基础:全球终端云服务月活用户超5.8亿,其中负一屏拥有2.9亿月活用户,日均服务总分发量达18亿次。

    其次在底层技术上,华为鸿蒙向来以快速迭代、接入前沿技术著称。

    以这一次鸿蒙4发布为例,华为将自研大模型接入智能助手小艺,成为首个接入大模型的操作系统厂商。

    第三在场景方面,鸿蒙操作系统从诞生起,就是为全栈全终端全场景而来。

    鸿蒙系统面向“1+8+N”全场景。

    其中“1”代表智能手机;“8”代表PC、平板、手表、智慧屏、AI音箱、耳机、AR/VR眼镜、车机;“N”代表鸿蒙智联生态设备。

    去年,华为还首次提出“鸿蒙世界”概念,余承东宣布,将围绕五大场景,以八大创新技术为鸿蒙底座,30000+API为鸿蒙砖块,全链路自研开发套件为鸿蒙工具,构建鸿蒙世界。

    五大场景指智能家居、智慧办公、智慧出行、运动健康、影音娱乐,八大创新技术则是指分布式技术、AI、原子化服务、图形渲染等。

    第四在生态方面,华为鸿蒙“朋友圈”如今包括220万+注册开发者、40万+DevEco活跃用户、300+高校、10万+学生等。

    截止当前,鸿蒙底座已有1亿多行代码,2万多个API,超过7亿的鸿蒙生态设备。

    正是这些数字的构成,让余承东感慨,华为鸿蒙已过万重山。

    华为表示,鸿蒙系统经过四个版本迭代,已经构建了差异化的用户体验,接下来最重要工作就的是构建繁荣的鸿蒙应用生态。

    在首届鸿蒙生态峰会上,华为终端云服务总裁朱勇刚表示:

    在AI加持下,服务可以像语言一样更方便地被大模型理解,结合用户意图理解,形成服务动态组合,为用户提供“服务合时宜”的创新体验。

    通过服务连续化,鸿蒙生态为伙伴带来连续、智能、实时的“场景流量”,成为全场景服务分发的新入口,助力伙伴触达高端用户,带来新商机。

    一言以蔽之,新一轮技术周期往往伴随着新一轮商业繁荣期。

    这一规律也已被互联网、移动互联网发展历史所证明。

    那么在最新一轮趋势下,要做的就是布局好、选择好“大船”。

    而华为鸿蒙,就是那张船票。

    点击排行榜

    近期热点

    本类最新

    本站所有软件文章图片来源于网友上传,如果侵权请联系[AI浏览器工具],我们24小时内撤销

    Copyright©2024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权所有 AI浏览器工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