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视频生成大模型“可灵AI”输入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”,即可生成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视频;用AI生成的纪录片《山海经》,创造了一个人神共生的奇幻世界;西藏藏羚羊、甘肃雪豹、山东临清狮子猫演奏当地特色乐器,各地文旅在AI赛道上卷起来……

在嘉宾圆桌研讨环节
10位来自高校、
研究机构、知名企业的专家
围绕“文化新质生产力”主题建言献策
据介绍,近年来,海淀区在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方面积极探索,呈现出融合业态广泛、市场活力强劲、技术迭代活跃的显著特点。
其中,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通AI频道,国家图书馆利用AI推动古籍数字化,外研社推出“AIGC智慧教研大语言模型”,ai应用渗透到文化产业的各个重要环节。
中国电影资料馆、抖音、火山引擎联合发起“经典香港电影修复计划,4K修复的《飞鹰计划》入选第77届戛纳电影节“戛纳经典”。
快手可灵AI联合李少红等9位知名导演发起AIGC电影共创计划,推出9部完全使用依托视频生成大模型创作的电影短片,这在中国尚属首次。
生数科技全自研视频大模型Vidu实现了世界领先水平的突破——理解多样化输入,开启视觉上下文时代,使得创作角色更加细腻真实。
快手可灵AI基座模型近日完成再次升级,对运动、时序类动作等文字指令的解读与呈现更为精准。

“下一步,海淀区将聚焦三大方向,促进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。一是搭建平台。依托海淀区人工智能创新街区,建设人工智能文化产业基地,构建孵化平台,强化产业培育,大力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。二是打造品牌。充分发挥AI+文化共创计划作用,将大学生AI艺术季打造成为*AI艺术展示平台、AI艺术人才汇聚交流平台、AI艺术产学研对接转化平台。三是落地场景。完善产业政策措施,打造AI+文化的新场景、试验田、首发地,营造独具特色的科技文化与艺术氛围,催生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新动能。”海淀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。